本文原載於2011年六月號創新發現誌
作為具有現代化工業、高科技水平、充足資源的發達國家加拿大的首都,渥太華(Ottawa)似乎沒有理由不發展為智慧社群。
如同其他各國的首都,渥太華最大「企業」就是中央政府:政府在渥太華設立了許多國家級的研發實驗室;聚集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;渥太華的私人企業占了地利之便,和許多政府公務部門都有密切的合作;渥太華的私人研究機構也占了地利之便,最接近頒發研究基金的國家機構…。
但是渥太華的發展遠遠不止於此。分別在2008年和2010年兩度被智慧社群論壇(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)選為年度智慧社群的渥太華,獲得這樣的成就絕對不只是仰賴加拿大政府這麼簡單。
過去加拿大人喜歡開玩笑,說在渥太華街上走著的,三個中就有一個是政府雇員。直到90年代中葉,政府精簡人事,裁員上千人,幸好全球網路產業正在興起,在渥太華也順勢發展,創造了工作機會,接收了政府精簡過程中釋出的人力。
好景不常,2002年,在達康泡沫(dot com bubble recession)衝擊下,渥太華的網路產業也元氣大傷,所幸渥太華的網路產業體質比較良好,得以迅速整頓,重新發展。卻又受到2008年全球不景氣影響,總部設於渥太華、曾經是全球最大電訊設備供應商之一的北電網路(Nortel)在2009年宣告破產,再度重創渥太華。
一次又一次的挑戰,並沒有擊倒渥太華,反而讓渥太華從中學到了寶貴的經驗教訓,確立了城市發展的策略。
危機就是轉機。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(Ottawa Centre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;OCRI)全球營銷執行總監Mike Darch爽朗地表示:「政府裁員讓我們見證了本地科技產業的強勁;而科技產業的成長,有利於我們在90年代末期維持經濟發展的穩定。」
「在政府大裁員之前,渥太華的政府企業和私營企業完全是不同的兩個世界。」Darch進一步說明:「大裁員反而使得這兩部分之間的就業流動性增強了,並且建立起一個一體化的就業市場,為後來的達康泡沫和全球不景氣等經濟挑戰提供了保障。」
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就是這樣應運而生。它本身是一個由渥太華市政府成立的非營利機構,旨在扮演政府和民間溝通的橋樑,促進產官學界的合作。
就在政府大裁員之後和達康泡沫來襲之前數年的期間,渥太華的科技產業打下基礎,產業界得利以外,電子政府的倡議也造福了渥太華市民:在全年有5個月氣溫都在冰點以下的渥太華,能夠坐在家裡喝熱可可、動動手指就報好稅、繳好水電費,不用冒著風雪出門跑一趟,是很幸福的事呢。
同時,加拿大聯邦政府鄭重承諾要通過電子政務網路服務國民,而所採用的電子政務系統技術很多都是由渥太華當地公司所開發,以渥太華為起源的通信技術惠及加拿大全國,甚至輸出到全世界。
由於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和加拿大國貿部門的聯繫,出口銷售開始成長,主要由電信業帶動,並延伸到了網際網路和寬頻網路等領域,奠定了渥太華電信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出口的優勢。產官合作和電子政府,讓渥太華在2008年首度入選年度智慧社群。
而在達康泡沫得到的經驗則是,「不能集中發展幾個大公司,我們要在大中小企業發展中得到一個更好的平衡,並且把通訊技術應用到電信基礎以外的領域去,」Darch說。
於是,渥太華開始積極推動新企業創業來促進該地區的成長,並仔細的安排更平衡的企業規模分布,減少對少數幾個大型企業的依賴。
無數的小公司在這段期間,利用渥太華原有的資訊通訊技術領域上的專長和管理經驗,在生技產業和乾淨能源等領域成立新公司,使該市的產業結構有更多元化的發展。
為了幫助這些新企業成長,渥太華建設了覆蓋全區的寬頻網路供企業利用,完成後,75%的當地中小企業表示,寬頻網路有助於他們的營運。
幫助中小企業創業成長要向下扎根,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又投入協調,讓渥太華本地大學根據本地企業的需求,多多開設資訊科技、永續能源工程、電腦動畫遊戲等課程,幫助本地企業培育人才,在渥太華已經成熟的產官合作模式上再加入學界。
就在渥太華的產業持續茁壯的同時,全球陷入經濟不景氣,自90年代末期就大量出口技術的渥太華驚覺,除了更多元化的發展產業,還要更多元化地開拓市場。
Mike Darch說,「傳統上我們比較依賴美國市場。在金融風暴之後,我們開始加強在亞洲和南美市場上的努力。」
其後短短3年,渥太華已經和亞洲國家,包括大陸和台灣,建立起良好的技術合作關係。今年4月中旬,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也和台灣經濟部駐加拿大辦事處合作,舉辦圓桌會議,研討無線通訊、醫療器材、綠建築、以及電網等產業技術的商業發展。
渥太華的全球科技競爭力成功吸引國際夥伴,其中一個例子就是,台灣半導體巨頭台積電併購渥太華晶片設計公司Emerging Memory Technologies Inc.,成立研發中心,形成「渥太華研發、台灣製造」的模式,進軍全球市場。
在政府大裁員、達康泡沫、全球不景氣的三次淬鍊後,渥太華的發展策略已經完全成熟:產官學合作、獎助新企業,多元化發展產業和開發市場。多管齊下的策略持續落實,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最新的點子是「高中生科技計畫」:讓高中生選修資訊及通信技術課程,尤其著重在社群網路和開原技術等年輕人感興趣的領域,然後在與本地企業的合作下,讓高中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作品。
處於一個發達國家經貿中心的渥太華,看似得天獨厚,但成功絕非偶然。產官學界齊努力,多元發展的渥太華,不僅為自己贏得智慧社群的榮譽,還對全球輸出通訊科技,持續站在通訊革命和智慧社群的前鋒地位。
智慧社群論壇(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)共同創辦人Louis Zacharilla認為,擁有一個均衡發展的經濟體系,是渥太華最可驕傲之處。
「聯邦政府所在地的城市,經常可以輕易的大部分以依賴政府項目來支撐該市的經濟,」Zacharilla說:「但是渥太華卻不是這樣。」
Zacharilla也指出,以政府項目來維持經濟命脈看似首都城市理所當然的生存之道,但事實上,「搞政治是個不穩定的專業,也不能產生足夠的收入來達到渥太華的發展目標。」
作為首都卻不以政治為主要產業,渥太華選擇以強健的科技產業作為基礎,多元發展它的經濟。通訊巨頭北電網路的破產,更讓渥太華了解不能依賴少數大公司,而必須尋求更多創新方法來幫助中小企業發展。
今天的渥太華,有健全的企業生態來吸引高度創新的新興小企業,有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一流人才,有掌握了大量知識產權的本地企業。
「在許多科技培育機構,例如特瑞馬非爵士(Sir Terry Matthews)的Wesley Clover,」Zacharilla說, 「以及與學界持續合作的推波助瀾下,渥太華平均每個星期催生5個小企業。」
「八大工業國之中,最有智慧的首都在加拿大—那就是渥太華!」
是首都,但不只是首都;渥太華,真是加拿大孕育創新小企業的搖籃。
作為具有現代化工業、高科技水平、充足資源的發達國家加拿大的首都,渥太華(Ottawa)似乎沒有理由不發展為智慧社群。
如同其他各國的首都,渥太華最大「企業」就是中央政府:政府在渥太華設立了許多國家級的研發實驗室;聚集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;渥太華的私人企業占了地利之便,和許多政府公務部門都有密切的合作;渥太華的私人研究機構也占了地利之便,最接近頒發研究基金的國家機構…。
但是渥太華的發展遠遠不止於此。分別在2008年和2010年兩度被智慧社群論壇(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)選為年度智慧社群的渥太華,獲得這樣的成就絕對不只是仰賴加拿大政府這麼簡單。
過去加拿大人喜歡開玩笑,說在渥太華街上走著的,三個中就有一個是政府雇員。直到90年代中葉,政府精簡人事,裁員上千人,幸好全球網路產業正在興起,在渥太華也順勢發展,創造了工作機會,接收了政府精簡過程中釋出的人力。
好景不常,2002年,在達康泡沫(dot com bubble recession)衝擊下,渥太華的網路產業也元氣大傷,所幸渥太華的網路產業體質比較良好,得以迅速整頓,重新發展。卻又受到2008年全球不景氣影響,總部設於渥太華、曾經是全球最大電訊設備供應商之一的北電網路(Nortel)在2009年宣告破產,再度重創渥太華。
一次又一次的挑戰,並沒有擊倒渥太華,反而讓渥太華從中學到了寶貴的經驗教訓,確立了城市發展的策略。
危機就是轉機。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(Ottawa Centre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;OCRI)全球營銷執行總監Mike Darch爽朗地表示:「政府裁員讓我們見證了本地科技產業的強勁;而科技產業的成長,有利於我們在90年代末期維持經濟發展的穩定。」
「在政府大裁員之前,渥太華的政府企業和私營企業完全是不同的兩個世界。」Darch進一步說明:「大裁員反而使得這兩部分之間的就業流動性增強了,並且建立起一個一體化的就業市場,為後來的達康泡沫和全球不景氣等經濟挑戰提供了保障。」
以通訊為基礎 發展生技與能源產業
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就是這樣應運而生。它本身是一個由渥太華市政府成立的非營利機構,旨在扮演政府和民間溝通的橋樑,促進產官學界的合作。
就在政府大裁員之後和達康泡沫來襲之前數年的期間,渥太華的科技產業打下基礎,產業界得利以外,電子政府的倡議也造福了渥太華市民:在全年有5個月氣溫都在冰點以下的渥太華,能夠坐在家裡喝熱可可、動動手指就報好稅、繳好水電費,不用冒著風雪出門跑一趟,是很幸福的事呢。
同時,加拿大聯邦政府鄭重承諾要通過電子政務網路服務國民,而所採用的電子政務系統技術很多都是由渥太華當地公司所開發,以渥太華為起源的通信技術惠及加拿大全國,甚至輸出到全世界。
由於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和加拿大國貿部門的聯繫,出口銷售開始成長,主要由電信業帶動,並延伸到了網際網路和寬頻網路等領域,奠定了渥太華電信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出口的優勢。產官合作和電子政府,讓渥太華在2008年首度入選年度智慧社群。
而在達康泡沫得到的經驗則是,「不能集中發展幾個大公司,我們要在大中小企業發展中得到一個更好的平衡,並且把通訊技術應用到電信基礎以外的領域去,」Darch說。
於是,渥太華開始積極推動新企業創業來促進該地區的成長,並仔細的安排更平衡的企業規模分布,減少對少數幾個大型企業的依賴。
無數的小公司在這段期間,利用渥太華原有的資訊通訊技術領域上的專長和管理經驗,在生技產業和乾淨能源等領域成立新公司,使該市的產業結構有更多元化的發展。
為了幫助這些新企業成長,渥太華建設了覆蓋全區的寬頻網路供企業利用,完成後,75%的當地中小企業表示,寬頻網路有助於他們的營運。
幫助中小企業創業成長要向下扎根,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又投入協調,讓渥太華本地大學根據本地企業的需求,多多開設資訊科技、永續能源工程、電腦動畫遊戲等課程,幫助本地企業培育人才,在渥太華已經成熟的產官合作模式上再加入學界。
就在渥太華的產業持續茁壯的同時,全球陷入經濟不景氣,自90年代末期就大量出口技術的渥太華驚覺,除了更多元化的發展產業,還要更多元化地開拓市場。
Mike Darch說,「傳統上我們比較依賴美國市場。在金融風暴之後,我們開始加強在亞洲和南美市場上的努力。」
其後短短3年,渥太華已經和亞洲國家,包括大陸和台灣,建立起良好的技術合作關係。今年4月中旬,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也和台灣經濟部駐加拿大辦事處合作,舉辦圓桌會議,研討無線通訊、醫療器材、綠建築、以及電網等產業技術的商業發展。
推動高中生科技計畫 著重社群與開原技術
渥太華的全球科技競爭力成功吸引國際夥伴,其中一個例子就是,台灣半導體巨頭台積電併購渥太華晶片設計公司Emerging Memory Technologies Inc.,成立研發中心,形成「渥太華研發、台灣製造」的模式,進軍全球市場。
在政府大裁員、達康泡沫、全球不景氣的三次淬鍊後,渥太華的發展策略已經完全成熟:產官學合作、獎助新企業,多元化發展產業和開發市場。多管齊下的策略持續落實,渥太華研究與創新中心最新的點子是「高中生科技計畫」:讓高中生選修資訊及通信技術課程,尤其著重在社群網路和開原技術等年輕人感興趣的領域,然後在與本地企業的合作下,讓高中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作品。
處於一個發達國家經貿中心的渥太華,看似得天獨厚,但成功絕非偶然。產官學界齊努力,多元發展的渥太華,不僅為自己贏得智慧社群的榮譽,還對全球輸出通訊科技,持續站在通訊革命和智慧社群的前鋒地位。
智慧社群論壇(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)共同創辦人Louis Zacharilla認為,擁有一個均衡發展的經濟體系,是渥太華最可驕傲之處。
「聯邦政府所在地的城市,經常可以輕易的大部分以依賴政府項目來支撐該市的經濟,」Zacharilla說:「但是渥太華卻不是這樣。」
Zacharilla也指出,以政府項目來維持經濟命脈看似首都城市理所當然的生存之道,但事實上,「搞政治是個不穩定的專業,也不能產生足夠的收入來達到渥太華的發展目標。」
作為首都卻不以政治為主要產業,渥太華選擇以強健的科技產業作為基礎,多元發展它的經濟。通訊巨頭北電網路的破產,更讓渥太華了解不能依賴少數大公司,而必須尋求更多創新方法來幫助中小企業發展。
今天的渥太華,有健全的企業生態來吸引高度創新的新興小企業,有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一流人才,有掌握了大量知識產權的本地企業。
「在許多科技培育機構,例如特瑞馬非爵士(Sir Terry Matthews)的Wesley Clover,」Zacharilla說, 「以及與學界持續合作的推波助瀾下,渥太華平均每個星期催生5個小企業。」
「八大工業國之中,最有智慧的首都在加拿大—那就是渥太華!」
是首都,但不只是首都;渥太華,真是加拿大孕育創新小企業的搖籃。
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.
ReplyDelete